中广网北京3月24日消息 中国乡村之声《三农中国》报道:在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小块村东风造纸厂旁的麦田里,造纸废水横流,记者看到,这里麦田的土地和正常的土地看起来非常不一样,用手翻开看看,竟然能剥离出好几层的纸壳,麦苗稀稀拉拉地长在纸板的缝隙里。河南省环保厅执法人员介绍说:
“从生产车间出来的这个生产废水,还没有到达污水处理设施之前,它直接都排放了,这是不允许的。”
东风造纸厂始建于1982年,占地9.9万平方米,年生产能力5.1万吨,属于国控企业,装有在线监控,办理有排污许可证。 在这家造纸厂的不远处,就是一座企业自建的污水处理厂,可为了省钱,污水从没进入处理厂。造纸厂老板潘康平还辩解说,是在给麦子浇水,据他说当地村委会与他的造纸厂签订了协议,允许免费用造纸废水浇灌农田。
潘康平:周边群众你要说不叫浇,就给你闹事。不浇地,村上可以直接叫你停产,因为是集体企业。
当地村民介绍,造纸厂的4口深水井将附近的井水都抽干了,如果不用这种水浇地,只能眼看着庄稼旱死。
村民:老百姓打的井浅,他们打的井深,他一天24小时抽了,他把井都抽干,只好用这水浇地。造纸厂转一圈的地都是这水浇,你不用这水没法啊。
村民:麦子不长,咋上肥料都没产量,影响大的很。甚至还有毒,都不敢吃,都不敢说啊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仅在新乡市的造纸厂就有30个之多,而整个河南省造纸企业数量近百个。除了新乡市,河南省其它县市的一些造纸厂也存在违规排放的现象。
在省属重点企业,濮阳台前县的民通华瑞纸业有限公司,记者看到,企业将生产废水通过私设管道直接排入没有硬化的渗坑内,废水已经发黑发臭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说:
这个渗坑,长有40米、宽有25,水深有半米。它这个水是自然渗干,一靠蒸发二靠往地下渗。
记者还在新乡市新乡县、漯河市临颍县、济源市克井镇等地暗访发现,当地还有生物化工、重金属企业直接将生产废水排入渗坑内,大多都是隐秘排放。污水直接排放到农田,并非排污企业没有排污设备,据一家造纸企业老板说,环保设备往往投入大,运行成本高,见效慢。
企业老板:这一套环保设施大约投资将近2000万,生产效益这几年造纸行业不太景气,受市场的影响,所以我们自己开的很少。
与此同时,尽管环保部门的“紧箍咒”日渐趋紧,但地方企业仍有恃无恐,一名基层环境监察人员坦言,“地方保护主义”让监察难度越来越大:
监察人员:手段还是有,但是叫直接关停厂,我们环保部门没有这个权利。县环保局对它制约的手段可能要少一点,受地方制约很大。这些企业给他们创造了GDP。环保这块委屈和无奈特别多,咱环保部门就是个监督,治理权不在咱们这。
此外,在监管体制方面,环境保护也存在多头管理的尴尬。仅仅针对水的管理,就有多个部门负责,而针对扬尘污染的治理,多数地方是划归在住房城建部门,而不是百姓认为的环保部门。环境监察人员告诉记者,对于大企业来说,环保违法的成本太低。
监察人员:最高的罚款就是排污费的倍数,最高五倍,有的企业的排污费达到100多万。给它零分影响也不大,就是考核政府。咱们憋屈的很,权利小责任大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侯京灵认为,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,帮助企业提高排污能力。
侯京灵:现在因为我们国家没有生态保险基金去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更新,进行设备更新。这一套,政府没有这些配套。你只是说让企业不要排,不要排他要生产,他排到哪儿去?他只好偷排,你罚十万,他把价格转嫁到老百姓身上。